京杭大运河通航的最北端,水从何来?三大方案探究_济宁_水柜_黄河
1855年,黄河爆发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。
黄河在铜瓦厢破堤而出,冲向西北,在聊城张秋分为三股,穿运河而过,夺大清河入渤海,至此,600多年黄河夺淮河入黄海的局面归于终结。
京杭大运河被分割为黄河以南、以北两部分。
时至今日,黄河归流,但水位已远高于运河航道。
黄河以南,特别是济宁以南,大运河依旧保持通航状态,济宁遂成为运河通航的最北端。
济宁,元明清三代均将河道总督衙门驻节在此,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,南北绵延长达200多公里。
展开剩余74%与古代中国漕粮北上不同,如今的运河货物大多是从济宁下江南的煤炭等物资,而运输的船只,就是号称“水上小火车”的拖船,一般情况下,一队9船,载重量能达到万吨。
作为国家规划的京杭运河六大重点建设港口之一,济宁港已形成梁山、龙拱、太平等八大港区联动发展的格局。这其中,梁山港位于梁山县城北的梁济运河右岸,上通瓦日铁路,下达京杭运河,成为连接西部煤原产地和长江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港口物流枢纽。
济宁运河的水从何来?
虽然山东降水少,但山东运河沿线湖泊繁多,这些湖泊可以通过水闸与运河贯通,乾隆《兖州府志》是这样解释的:“运道有源,疏沦是亟。顾水之为物,恒雨则溢,恒阳则干,伏秋常有余,春夏常不足,蓄盈济绌,此水柜之所由设也。”
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,山东运河之东渚湖称“水柜”,具有蓄水济运的功能,河流需先经过诸湖再入运河;运河之西渚湖称“水壑”,湖则不能受泉河之水,无此功能。
明永乐年间,工部尚书宋礼治水后,安山、南旺、马场、昭阳四湖作为四大水柜,蓄水济运,
清代,为山东运河补给水源的水柜,济宁以北主要有安山、南旺、蜀山、马踏、马场等五湖。当年,清廷专门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,严禁民人盗决水柜及临运大堤,不许农民在河湖附近种植芦苇、藕以及捕鱼等。
如今,要实现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通航,就必须满足河道水源充足。
三点建议:
首先,增加水库数量。因为华北地区夏季多雨,然而地势平坦,缺乏大型湖泊,雨季排涝,水库调蓄有限,留不住水。
其次,拓展南水北调的取水区域。如今,南水北调东线与京杭大运河水道彼此交融,但取水区域局限于江都水利枢纽,面对需求,可考虑南部开拓,在长江流域打造鄱阳湖、洞庭湖、太湖和千岛湖等大型的中转储蓄功能湖泊,建设保障性水柜。
再次,很重要的一点,对微山湖、白洋淀等与航道密切相关的湖泊进行系统改造。
发布于:山东省